英式教育问题或多,中国教育的路更是长着呢!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06-10 08:44:44


   8月4日晚英国BBC开播的三集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强吗?》,最近引发了中国和英国教育系统之间的一场大辩论。根据BBC和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启动的这个项目,英国Bohunt school抽取50名九年级学生,由5名中国老师上课,组成了“中国实验班”。4个星期后,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中国教师认为英国学生“无礼、懒惰、被福利宠坏了”。

Strowge为自己的学生辩护:中国学校训导过多、缺乏想象,自己的学生纪律并不像中国教师形容的那么散漫。

伦敦大学教育学院这个项目,说来多少有些政府背景。2013年年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了《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 2012)结果:在数学成绩方面,英国学生排名第26(共有65个参评国家和地区),落后排名第1的上海学生大约3年。英国国家数学能力中心则表示,数学差导致工资水平降低、公司利润减少、政府税收削减,每年给英国带来200亿英镑损失。于是,第二年2月,英国教育大臣Liz Truss率代表团来到中国上海学习“乘法表”,并决定引进中国数学老师到英国教数学,进而有了BBC的这部纪录片。

英中教育的这种差距,有其历史成因。长期以来,中国就形成了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体系。小升初考试、竞争激烈的中考、更残酷的高考,数学都是必考科目;数学不好,轻则考不上重点大学,重则名落孙山。

甚至,中国社会对数学的重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直到今天,仍然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一说,其中数学是排名第一位的。

基于明确的问题意识,即便英国名校的质量和数量全球一流(仅亚于超级大国美国),英国教育界就非常乐意向中国学习。

中国的5位教师,很快就在同行面前表达了他们的“好为人师”,并给英国孩子下了既傲慢又刻薄、略显无知的结论。当然不能简单地说中国教师缺乏爱心。一些老师的爱,迄今我们没齿难忘。

可是,另一方面,我们也曾如此这般地被命令“用脑”“不许讲话”“不许问问题”,这些命令对我们心灵的持久伤害,恐怕每位过来人都有体会。

好否定、喜命令、缺乏爱与忍耐,这是教育之大忌。因研发蓝光LED获得201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日本物理学家中村修二指出:“影响近代工业化的起源在西欧,所以它们不管是经济社会还是教育体系,都有个比较和缓的自然进化发展期。而东亚国家是被裹挟进现代社会的,为了赶上其他国家,在工业体系上无一例外采取了国家层面上有计划的指导下的发展。日本的工业化要归功于通产省的官僚们,韩国则是政府支持几个财阀来配合整个发展计划。

区别于工业革命原发地的自由教育体系,赶超国强制性义务教育的快速普及、在基础教育方面表现出某种优越性,理所当然,并不值得沾沾自喜。

反而,因此自生自发的教育秩序,那些独特的发现和系统的创新,迄今仍然主要在英美等老牌发达国家那里。这就是自然科学、经济学层面的诺贝尔奖与我们关系不大的根本成因。

福利主义当然有很多问题,与此相关的英国孩子数学成绩不好,也一定是不小的问题。然而,甚至可以极端地说,人生苦短,风云变幻,并非一定要某个学科学到什么程度,用那些在学校里才能遇到、然后一生都用不上的知识在某个阶段的测试结果来判断一个孩子一生的价值、以至于根据少年儿童在青春期的特定表现就论断他的道德品质,是极不负责任的。

回归教育的终极意义。就超越性而言教育是要追求卓越,但并非人人都应成为精英,亦非成为精英就须具备某种卓越品质。在一些全球驰名的机构里,外行领导内行脱颖而出的案例可谓举不胜举。在另外一些部门,那些综合成绩一度平平却仍然有其骄人价值的,更比比皆是。

如此,足以呼唤中国教育工作者在谦卑自省中面对下一代,“世界那么大”,教育界理当更广阔地思考创新与个性的真价值。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