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城忆昔:下西顺城街—青年路—盐市口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12-06 13:02:17

点击标题下方蓝字关注 行脚成都

肆|成都书|门牌号|街巷|掌故



蓉城忆昔——盐市口、顺城街、皮房街一带 ()

 

 

五,下西顺城街—青年路—盐市口

 

东华门口子上往东走,就是下西顺城街了。靠东华门这边头一家西式房子是庆清(音)皮鞋厂的门面。大玻璃的橱窗,水磨石的地面。橱窗里摆放一支巨大锃亮的尖头皮鞋,以广招来。这幢房是这段路上最洋盘的建筑。往下就是1950年代初开张的“达观”茶园。这茶铺比“晓园”和“底堂”都大,生意也很兴隆。开张的头一天,喝茶“免费”。于是,这一带的一些半截子“么伯儿”们,也学着大人模样,三五成群,进得茶馆叫声“倒碗茶来!”堂倌一例笑脸相迎。到晚上,茶园内已是灯火通明,座无虚席,人声鼎沸,虽然是各说各话。茶馆“请客”一天。这也就是“广告”,就是摆在门口的各种名色的恭贺的花蓝,咚吧咚吧响个不停的腰鼓队!从此,达观便以其敞亮、宽绰和新的桌椅,营造了舒适的饮茶环境,而使生意盖过了斜对门的茶铺。达观也有一道侧门,通向宾隆巷。但不知何故,似乎50年代后期就歇业了。这条街上,也是商店、作坊、院落杂陈。有皮箱店、皮鞋店、钟表店、伞铺,有卖火灸皮转业开酱园的李生记。有名叫朱震川的眼科诊所和陈记西医诊所。当然,最热闹的自然是朝盐市口方向走,左侧的安乐寺和容光电影院了。解放后不久,安乐寺改建为中心菜市场。容光电影院也更名为“人民电影院”了。这安乐寺,都知道是供奉蜀汉“阿斗”的庙子。改建后,扩大了面积,规模在市区首屈一指。它有四道门,还真是“四通八达”。这四道门分别在提督街的亲仁里、青年路的一条巷子内、下西顺城街就有两道门。菜市场分肉类干杂区,米粮、蔬菜、水产、水果区。名为菜市,实则是一个综合市场,“开门七件事”几乎都在里面。所以,建场以来,一直繁荣。这繁荣,到1958年春节,达到极度。场内各类年货充盈,尤其是腊货。大门口临时搭起的案板上,堆积如山的元宝鸡、腊肉、香肠。场内更张灯结彩庆新春。人们喜气洋洋,家家户户贴上大红纸石印的春联。大概是政府统一规定,统一发放。书法好,印得精美。联语有“铁路连川陕,蜀道从今不再难”等等歌颂大好形势的。据说,制联和书法都是出自文史馆先生们之手。总之,整个社会都沉浸在喜庆中。当然,谁也没有想到过了这个年后,接下来三四年的日子才有你好过的。

 

其时,大门外左则的第一间铺子就是“夫妻肺片”。创始者的郭氏夫妇,正当盛年。大玻璃货橱内,堆起高高的牛肉片、千层肚、蜂窝肚片、牛头皮片。肉片紫红鲜润,肚片、肚丝黑白分明,头皮淡黄透亮。芹菜花、葱花分列一旁,青花瓷海碗内盛满红亮熟油、花椒面。

 

中午最热闹,店中坐满人,店外也排班。顺城街、皮房街这一带街巷的店铺和住户是它的固定买主。配套的自然还有东华门口子上的周锅魁。50年代的夫妻肺片与1960年代的夫妻肺片相比,差别是明显的。用料、加工都有了变化。现在关于夫妻肺片的宣传,说海椒如何,制作红油怎样,花椒採自何地,如何麻而且香,牛肉、牛肚质地如何,火候如何等等,其时指的是这个时期。往后,就未必是这样的。菜市场左边紧邻人民电影院。右边夫妻肺片店前面则是人民电影院的观众休息室。大大的一个厅。靠墙是长排座椅。墙上贴满了电影海报和苏联电影的22位大明星如吉洪诺夫、邦达尔丘克等的大幅照片。(到了1961年后苏联的这22位明星便被新中国新评选出的22位明星如赵丹、秦怡等的大幅照片所取代。这是全国电影院皆然的现象。)1950年代,译制片中主要的是苏联影片。电影院经常举办“苏联电影周”。人民电影院自不例外。电影院左侧的高墙上不断更换着大幅的彩粉和油画的海报。苏联革命的《列宁在十月》、《夏伯阳》、《短剑》……俄罗斯古典文学的《钦差大臣》、《上尉的女儿》、《白痴》……由于俄罗斯古典文学对50年代青少年的巨大影响,使得青少年中的不少爱好俄国文学的,由于看不起,看不完这些电影而抱恨当时啊!同时,印度片《流浪者之歌》及国产影片如《天仙配》、《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的演出都是盛况空前的。由金山等主演的拍于解放前的《夜半歌声》在人民电影院演出时,海报贴出“恐怖巨片”,并注明“初三”以下学生禁看。有初一、二学生“犯禁”入场看的,由于事前宣传的“心理暗示”,再加看早场又坐头排等因素,那着实被吓惨了。好些场景是矇着眼睛,断断续续算是看到了终场。这与后来复拍的彩色片《夜半歌声》比,简直是两码事。晚上,特别是周六晚、周日全天,菜市场和电影院休息厅、电影院门前都热闹非常。卖纸烟、瓜子、花生米的,夏天卖冰糕,卖凉水的,冬天卖烧红苕的、“倒”电影票的,就都混杂在这众多的人群中。电影票越俏,“票串串”也就越活跃。看电影的,不看电影的,而又都要吃宵夜的,馆子,电影院左右有的是。右边有红锅炒菜饭馆。左边紧靠海报高墙的是紧挨着的两家长相一样的面馆。一样宽约四米的门面,靠右柜台上立一个约一米高的的玻璃橱。左边是过道。靠左墙和玻橱后面摆着餐桌。这两家馆子的特色就是兔肉丝子夹锅魁。玻橱内一个大盆子内堆成一座小山样的兔肉丝子。那是用白色的兔肉丝和青翠的窝芛丝加红油,花椒、芝麻拌和而成。肉白与翠绿披上了红袍,还有芝麻点缀,煞是好看,更诱人食欲。一边则放着直经约七八公分的白面小锅魁。这自然成了年轻人的最爱。所以,持别是晚上,两家店内都很闹热。菜市场巷道内的夫妻肺片的生意自不必说,电影院对门人民东路口的饮品店也座上客常满。1950年代,成都的这类店子,都是夏天卖冷饮:泗瓜泗,冰咖啡,冰红茶等。冬天卖热饮,热咖啡,热牛奶等。这一行,当然以春熙南段耀华餐厅的冰淇淋,泗瓜泗等最有名。下西顺城街靠近人民电影院观众休息厅一侧,还有一个这一带人都知道的安乐寺的“三合泥”。这店很特别,一个铺板店只开两扇不足一米宽的门。门内一个炉上置一小铁锅,一清瘦而矮个的老者在锅边炒着三合泥,只外卖。据年长的人说,这老者解放前就在安乐寺内以这个小炉子、小锅炒三合泥卖。所炒三合泥,香糯甜酥,以不粘牙、不粘匙、不粘碗的“三不粘”,而在这一带颇受欢迎。成了这一带的“地方”名小吃了。

 

入夜,盐市口、顺城街这一带的店铺、作坊都关了门。街上除了街灯照明,街面显得清静。夏天,好些人家就都搬出桌子、椅子,点着"二仙牌"的药蚊烟在门外喝茶、乘凉。有的人,甚至在马路上趟在马扎子上借着高悬的路灯看书。

 


而这时候,夹在盐市口和下西顺城街之间的青年路、交通路却灯火通明。这里是50年代的夜市。夜市的主街是青年路。沿街为市。虽然有些店铺也开着,如酱园铺等,但多是燃灯后不久就关门了。商贩们在街沿上、下牵起电线燃起电灯照明。商户分段集中。卖布鞋、皮鞋、衣裤、袜、帽及各种日杂的都有。逛夜市,自然有去买东西的,也有随意去走走的。当然,随意走走,有时也就成了买主。卖翻新皮箱,是夜市的一大特色。因为这种商品,已成历史。今天,谁还用皮箱储物,提皮箱旅游?而在1950年代,他几乎就是行路人的拉杆箱,家中的储物柜。这里的皮箱摊长一二十米,有固定的摊位。黄昏时分,皮房街、顺城街的的一些店铺关门后,店家就纷纷提上五六口或二三口自制的皮箱到这里来摆摊。这也就是白天生意在这里的延长。另有一些没有店面的工匠,譬如住在宾隆巷、诸葛井的 ,白天在家里做好,就只有靠在夜市销售了。鲜红、深红色的黄牛皮箱,在电灯光下,熠熠生辉。皮箱按英寸计大小,形式有软盖、有双木圈的。买主选好中意的便与箱主讨价、还价,直至成交。夜市维系着这些手艺人一家的生计。

 

青年路西口,街沿上是一家挨着一家的旧书摊,一直延到交通路北口。旧书,中外古今都有,种类繁杂。从《四部备要》、廿四史、明人小品、鲁迅杂文到各种小说,电影画报、、花卉册页等等。它们的陈色、品相不一,交易当然是按质论价。在这段路上流连的多是青年学生、知识分子。五四年暑假,学医的家兄逛青年路,就花很少的钱淘到一本日本出版的彩印解剖图册。实习时,还受到指导他的外科主任的高度评价呢。夜市,遇到停电时,一些摊点备有电石汽灯。点燃后,白炽光透亮、射眼,同时还要放出一股股难闻的电石臭气。遇着下雨天,夜市自然停市。而最讨厌的是摆摊不久,就下雨,这就是白费功夫了。青年路一头通沟头巷,一头接荔枝巷。前者通文化宫、总府街,后者通春熙路。夜晚,这一圈自然是成都最明亮的地方!

 

1958年后,随着对私营工商业的资本主义的改造,这两条街上的摊贩都各自归口进入皮件厂、鞋厂、帽厂。1960年代,逛春熙路新华书店,还看见书店里的一位女营业员就是曾在青年路摆书摊的摊主。

 

夜市的后话是,经过了大约30年后,青年路、交通路以更大的规模、空前的繁荣,成了成都人街谈巷议的话题。某某卖蚊帐成了百万富翁,某某一年赚了多少万……总之,这是一个淘金的地方!当年青年路上辛苦的人们只能图温饱,现在则是求发富。时移、世异,还真是河东河西啊!

 

盐市口是顺城街这条大道的头。50年代初,成都父老记忆尤新,常常作为话题的是40年代,日寇的“108架飞机炸盐市口。其惨烈、血腥,这一带的父老尤能述说。这是史上罪恶的一笔。成都的盐市口与春熙路、。盐市口东接城守东大街西接东御街,南通梨花街、染房街,是这段街巷的枢纽。这条街上有从东华门迁来的山西饭店晋阳楼。有以蒜泥白肉闻名的竹林小餐。有以三合泥闻名的甜食店古月胡。还有为市民普遍喜爱的谭豆花等名店。这条街上的理发店,也是这一带的大店。鼎盛时,实行的是流水作业。男宾理发,剪、洗、吹本来由一个师傅负责完成。由于顾客太多,人手有限,而采取一位师傅只负责一个环节的方式。于是,顾客就排队剪发,又去排队洗头,又去排队吹风等等。这样理发当然不舒服。但又有什什么么办法呢?有的师傅剪发时图快,就不顾顾客的感受。当时,有位叫党景彦的漫画家,就画过一幅命名为“高速切削髮”的漫畫諷刺理髮业的服务的。

 

1950年代初,人民商场建成、开业,盐市口的人流量更大,商业也更繁荣了。初建成的人民商场,一道门开在盐市口与叠弯巷相交的口子上。另一道门则开在东御街口一侧。场内一幢幢的棚式的建筑,灰色。无搂层,房顶很高。建筑之间,纵横相通的是三合土路道。用今天的眼光看,新建的这座商场,无异于稍加培整的清水房。棚式建筑内,两边为一间间店铺,中间可摆摊、柜。开场初期,除了国营的一些商店外,还有私人经营的店铺,那就是租赁,或铺面、或摊、柜。商场内百货杂陈。开场后,相继出现了茶馆、木偶剧场、饮品店等。成都人,尤其这一带的人,多了这样一个去处,晚上和星期天、节假日自然都乐意去逛逛。“城市综合体”,这人民商场可能算是“雏形”吧。至58年后,商场内经营的商家,非国营即集体。私人经济从此退出了商场。以后商场随社会发展,不断改建、经营不断扩大、布局也更加有序、更加规范,那也是后话了。

 

盐市口的餐饮,如前述,有那么一些名店,又有地理优势,生意兴隆自不待言。就中最平民化的要算靠近城守东大街的“谭豆花”了。比起晋阳楼、竹林小餐,古月胡等,它的经营非常简单:豆花、豆花面。面卖8分,豆花6分。店面不宽,却较深。靠左右墙安放方桌。作坊在后面。一口大锅煮面,另一口大锅盛满乳白的豆花。堂上座无虚席,若是中午或星期天还得候轮子。这里的豆花面和豆花,有口皆碑。土巴碗盛面,油酥黄豆加大头菜颗子、碧绿的葱花、乳白的豆花,红油香辣,花椒面香麻,豆花入口麻、辣、香、脆、酥、嫩。豆花面还要加上面的利索。面和豆花上桌都滚热。美食家们说起豆腐豆花,有“一烫赛三鲜”的讲究。这桩桩件件都对了成都人的胃口,谭豆花怎不顾客盈门?更妙的是,顾客虽多却运转快。看后台的勾作料、舀豆花、挑面,几位师傅动作真是爽快。尤其精彩的是送面上桌的师傅,三四十岁样子,夏天套一深蓝布无袖围腰。高个,两手平摊,两臂平放两排六碗面。从中间过道出来,打拥堂时,还要吆喝让开、让开。然后挨桌由顾客在他臂上端面。如果当时有“状元360”的评选,这位老兄一定是不错的选手!

 

60年后的今天,站在盐市口,你看到的顺城街、皮房街一带是林立的摩天大厦。川流不息的车流、人流。入夜,则是流光溢彩的霓虹灯的世界。何处寻旧踪?“事如”。“了无痕”,东坡先生说得好!



黄福康老师作品

蓉城忆昔:东华门

蓉城忆昔:中西顺城街—上西顺城街

蓉城忆昔:皮房街

蓉城忆昔:盐市口、顺城街、皮房街一带

昨夜闲潭梦落花,蓉城忆昔皇城坝

蓉城忆昔:提督街·总府街·棉花街口





天府文化  成都记忆


征稿启事


行脚成都,打捞成都人的记忆

或掌故,或考证

或影像记录

赐稿请递

20801640@qq.com


赐稿请注明原创作品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版权归作者所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

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 芙蓉锦江诗刊 

 鱼凫文艺 | 毛边书局 

成都文事 | 武侯文艺

成都时代出版社


行脚成都

食肆 | 杂货店 |门牌号 | 街巷


相遇身边的美好

微信号 | xingjiaochengdu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