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4个人给了《爱乐之城》满分10分丨影向标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08-29 09:33:03

 影向标周末版-第七十九期:评《爱乐之城》

 也包括我,嗯。


《爱乐之城》得分7.3分

 

1. 悉尼卡通:10分

影视剧编剧,影评人。

无所谓其他人怎么看,无所谓显而易见的瑕疵(如果我够闲,挑几十处都没问题),就是喜欢。这部电影唤醒了我的记忆——与前任们无关,而是:为什么我会爱上电影。最后10分钟,什么推拉摇移,什么类型反类型,什么张力高潮,什么焦点颗粒,统统退散,一切回到原点——不用理解,只要感受。感受什么?另一种可能。你心知肚明那是假的,还是不舍珍贵的黑暗;你无视周围众生的离场,曲终人不散。爱生活,爱电影。

 

2. 桃桃林林:10分

影视自媒体人,运营微信公众号“桃桃淘电影”、微博“桃桃淘电影”、优酷视频“桃淘好莱坞”和“本周院线新片”。

这部电影就是我爱上电影的原因,精妙绝伦的造梦感,最后两人一吻上,眼泪就完全止不住,最后一直是痛哭。那段蒙太奇展示的就是电影的魔力啊!生活给不了的,电影可以给你,是那么浪漫、那么神奇的情感再现,最佳的电影造梦时刻。而至于理想、爱情、迷影、歌舞片、怀旧等等其他元素和小技巧反而可以放在之后了。最感慨的仍是电影的魅力,做一场电影梦吧!

 

3. 汽车大师:10分

电影撰稿人。

连看两遍。第一遍打8分,前半部惊艳,胶片色彩饱和浓郁得要爆出银幕,几场歌舞戏处理各有特色,音乐编舞摄影机走位浑然一体;后半部不跳了就觉得露出疲态,人物单薄,主旨摇摆,转折处理相当生硬,全靠结尾升华大戏来救场。第二遍看觉得这些缺点根本没所谓,太久没见到这样一部洋溢着电影最初造梦喜悦感的电影,满分推荐期待三刷。

 

4. 西帕克:10分

电影从业者。

与《卡萨布兰卡》共享了一样的主题,讲述爱情的伟大与无可挽留。流动的长镜头与鲜艳的特艺色感赋予了造梦的外观,但故事内核上又无比现实。它没有展现梦想的美好,而是不断提醒我们在追梦的路上失去了什么。沙泽勒的作者性体现在没拍出的那五年,这五年残酷的成功学现实都被放在了《爆裂鼓手》里。

 

5. 秦婉:9分

凤凰电影策划

技术上的高配置已经值回票价和褒奖,每一个镜头充满设计调度,画面与音乐的节奏感相映成趣,展现导演的野心和品味。本片并非在展现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而是用浪漫主义的外壳去表现现实中真实追寻着的个人,让你看到个人在“追寻”时的精神就是最充满能量和美感的,而追寻的究竟是什么却并不是那么重要,它可以是或大或小的梦想,也可以中途转为名利和声望,最终达到的只是自身的某一种和谐,无关高尚。最感同身受的就是那句Here's to the mess we make。其实在这部电影里,爱情并没有那么重要,但爱情又确实是最美好温柔的部分。一场发生于艺术蛰伏期的恋爱,要多难才可以遇到?要恰好都不安,恰好都有梦,恰好都坚韧,恰好都通透,用旋律去给养,用舞动去经营,叹相遇太早太美好。梦幻泡影亦是真,别来无恙最动人。

 


6. 风间隼:9分

影评人。

爵士乐和歌舞是否纯粹不论,我喜欢达米安这个“一根筋”的导演,在电影格调上够纯粹就好。各种俗套的桥段,布光、编舞和服装都是浓浓的经典好莱坞味道。它的主题其实并非爱情而是梦想,男女主角都是把事业放在第一位,而且能屈能伸的现实中人,绝非情圣,这也正是影片最能打动我们这些俗人的地方。最后的幻想片段尽管早就猜出来了,但灯光一暗的霎那还是忍不住热泪长流。《爱乐之城》再一次证明,歌舞片不愧为最能抚慰人心的片种。

 

7. 大奇特:9分

欧美老电影爱好者,DVD收藏发烧友。

同比《纽约,纽约》,类比《艺术家》,返璞归真地用音乐、歌舞片形式讲述一个通俗化爱情故事,主要技法登峰造极。串联影史不同音乐、歌舞类型分支(米高梅、金姐弗雷德、大爵士、雅克·德米及当代乐队片、演唱会电影)在不同段落相映成趣,既是传承又带出类型演变,复古又革新,且能升华爱情主题,内外兼修。

 

8. 电子骑士:8分

影评人,在《科幻世界》开有科幻电影专栏。

一向喜欢音乐剧电影(不是所有歌舞片),《爱乐之城》显然是我的菜!影片色彩明丽,节奏清爽,充满梦幻感却不让人出戏。音乐好听不过编舞更出色,举重若轻,信步成舞。片中有大量对经典电影(特别是歌舞片)的致敬,堪称关于电影的电影。但摄影则非常有现代感,运镜流畅,华美精妙。特别喜欢结尾一段,似真似幻,令人唏嘘,一下把影片提升出了小清新爱情片范畴。要说不足呢,一个是没有导演上一部《爆裂鼓手》那样的激情、冲击力以及让人喘不过气的精彩音乐段落;另外毕竟格局有点小,如果拿到奥斯卡最佳影片只能说明2016年没有超强对手;最后,男女主角从分手到再见的部分还是太仓促了,以至那种“此情可待成追忆”的感觉不够醇厚有回味。

 

9. 刘宇清:8分

电影学者,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同类故事很多,创新并不容易。观众走进影院,并非都是为了传奇的故事,一个熟悉的故事,若有新颖的呈现方式,既可以满足好奇心,也能带来怀旧感。歌舞片的资深影迷,可以发现许多致敬,也会有更苛严的要求。春节期间,在银幕上看到的大都是“怪物”,《爱乐之城》终于有了“人类”的脸,丰富生动,倍感亲切。励志也好,理想也罢,怀抱独立的人格去生活去奋斗去为爱而选择,才是感人至深的正能量。影片不是一部讨巧的娱乐片,观影过程中偶尔会有艰难的感觉,但坚持下去,就能渐入佳境,会心会意。

 

10. 韩松落:8分

作家,影评人。

不知道历史的终结发生在别的领域是什么样子,但我们已经看到了它发生在电影领域里的后果。那应该就是《爱乐之城》,作为爱情故事,它已经没有任何障碍,破除障碍成为不可能,只留一丝怅惘。作为好莱坞故事,它精致光滑,满载信息量,所有细节都恰到好处。但作为故事,它缺一点可爱的狰狞。

 


11. 亲切的柚子:8分

影迷,微信公众号“柚子年华”

用现代性和新技术来诠释电影古典主义之美,在这个故事里,音乐和个人成就显然是比爱情更重要的表达。《爱乐之城》再一次证明了电影视听魅力的独一无二,在迪士尼和漫威用行之有效的叙事策略统治商业大片市场的当下,《爱乐之城》以独树一帜的方法造梦,就显得更加值得被保护。

 

12. 妖灵妖:8分

电影文化工作者。

把经典歌舞片重新介绍给21世纪观众的一次冒险,眼花缭乱的致敬与互励互爱的情感线齐头并进,在最后达成了一次意义非凡的闪回。

 

13. 迷影兰波:7分

电影从业人员。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主要原因在于达米安·沙泽勒有继承好莱坞濒临失传的特有手艺的雄心壮志,在现代化制片工业体系支撑下又不乏创意,最关键的一点是,他把自己的打拼经历融入在一个美好伤感的故事里,却无《爆裂鼓手》的戾气,而换作回眸过去的伤感温情,两人从比弗利山庄下来在夕阳下的双人舞,正是这种心境的体现。但是,基于导演的阅历和年龄,我觉得片子也有几处尚可以改进之地:首先是编剧上的,我觉得两人分开的理由不够有力,冲突不激烈,放弃太轻松,没有一个足够说服两人被迫为梦想而分手的坚强理由,那么所谓神转折结尾就失去了力度,两种情景都不足够让观众为之太过惋惜伤心,现在的处理感觉是他们友好且理性的分手,但感性甚至歇斯底里的痛感,这一爱情电影里最关键的因素,却失去了应该存在的生命力;其次,是对致敬迷影梗的利用价值上,致敬虽多,但缺乏一种精神根本上的关联,这点,尤其体现在对褒曼和《无因的反叛》以及歌舞片海报上,致敬和迷影场景只起到了一种背景墙的作用,没有做到情景比拟该有的感情沉浸;第三点,是过于架空,而失去了现实生活该有的触觉,结果我感觉这在任何时代都可以发生,那么和爵士乐慢慢被主流忽视的这一音乐类型元素和剧情关键推动力大大削弱,同时,缺乏时代感,也让本片没有伟大电影给观众应有的情感共鸣,此处可以对照《卡萨布兰卡》和《罗马假日》,所以我还是说导演有天赋但尚缺乏阅历。最后,还有预算和经验的制约,个人觉得歌舞场面表现在电影前半部分尚可,但后面没有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宏大精巧,少了一些灵气;高司令也太着重耍帅摆酷,缺乏一个爵士歌手该有的气质,我不觉得他很适合这个角色。

 

14. 王昕:7分

电影研究者。

歌舞片和电影业的自我迷恋,是一个由来已久的传统。通过《爱乐之城》来复习电影史也有一定乐趣,但这种“复习”在另一个层面也成了观众进入这部影片的壁障。当我们想到历史上那些伟大的表演、杰出的舞者、美妙绝伦的编排(《礼帽》《一个美国人在巴黎》《雨中曲》《西区故事》),该片主角的舞蹈便只能用敷衍来形容。而当我们因为故事、场景、色调或音乐想起《卡萨布兰卡》《女人就是女人》《瑟堡的雨伞》,情节的单薄、社会情境的缺失则分外明显。然而这部制作精良的影片依然提供了一些新的东西,它在歌舞片能量奔涌的轻巧格局里面呈现了二人关系的复杂纹理,时间的积累、中断的突然与想象中对每个时间点的复盘,将一种古典的“相见恨晚/恨早”之情注入进了这个效率优先的世界。

 

15.magasa:7分

《虹膜》电影杂志主编,“虹膜”微信公众号(IrisMagazine)运营者。

看了两遍,更巩固了我对这部影片的看法,很不错,也感动,但离杰作(8分)有一小段距离,这个距离上次《爆裂鼓手》也没能逾越。影片有三四场戏特别棒,比如山顶停车场的跳舞,米娅逃离餐厅和之后在电影院相会,当然还有结尾的重逢,几乎都可以给满分,但在那之外,是靠大量平庸的戏连缀起来的,这就难办了。导演很擅长情绪的转换,特写镜头和音乐调性的搭配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情节和人物非常单薄,全片连一个重要的配角都没有,自始至终二人转,也因此缺少障碍、激励和副线的纠葛。无论如何,我还是继续期待达米安·沙泽勒的下一部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传记吧,这位导演才华出众,但天才未满,看看他下次能否在非音乐电影领域取得真正的突破。

 


16. 徐元:7分

电影媒体人,曾任《电影世界》主编、时光网及《大众电影》副主编,现为《人间电影大炮》制作人。

极度“迷影”,绝对是同类里的一流;作为爱情片,精巧、流畅、动人,但只是中等偏上的段位;而作为歌舞片,虽然明显也下了工夫,可真的不够上档次。和近几年走红的《艺术家》《逃离德黑兰》《鸟人》差不多,都是好莱坞圈内人的自嘲加自勉,拿奖是水到渠成的,水准也和《艺》及《逃》半斤八两,但在“好”和“好看”程度上,都逊色于《鸟人》。如果本片就是2016年的美国年度电影的话,那只能说这是个小年。

 

17.U兔:7分

电影类书籍译者。

分明是一个现代故事,却做到好莱坞黄金时代歌舞片的质感。用当今的拍摄技术将怀旧的东西呈现出来,光是堵车段落的精准调度就让人感动。现在很少被剧情左右,更多是被技术和呈现手法击中,于是最后幻想桥段直击泪点,切得干净利落,再长哪怕一秒都会让有经验的观影者预想到,那一吻也让原本无感的高司令帅爆了。

 

18. 李宏宇:7分

《南方周末》文化版编辑。

不爱看歌舞片,也看不出据说近百处的用典,但观看此片是一个相当舒服的过程,或许是因为歌和舞相对casual,没有那么舞台化。艾玛·斯通的表演我喜欢,高司令丧了吧唧的,跟女角不匹配。风格很加州,没心没肺的开心和伤感,不食人间烟火地做文艺的梦,轻浅,没有嚼头,看过就可以忘掉。

 

19. 感恩而死:7分

电影策展人,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顾问。

久违地看到这么正儿八经的歌舞片(虽然歌舞还是不够多),复古的风格、迷影的元素、赏心悦目的歌舞,都很享受。虽然还是爱情、梦想、现实这些永恒而滥俗的主题,也是简单而俗套的故事,但还是能被狠狠打动,情绪到了,剧情上有什么不足也都不那么重要了。

 

20. 大旗虎皮:7分

北京大学教授。

开始,两个有梦想的人,都不快乐。当爱情降临,他们非常快乐、幸福。慢慢地,似乎追求梦想,就不得不放弃爱情。影片结尾在告诉我们,其实为了梦想,必须放弃爱情。希望那些在情人节看这部电影的人们能坚强地走出影院:)

 

21.tygertyger:7分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中文系硕士导师,电影学者。

其中庞杂的迷影成分着实有着难以抗拒的诱惑,但这是否又是电影这一门类已然走向老迈的征兆。想到这点,有点让人灰心。我把它看作是歌舞版的《咖啡公社》……

 

22. 独孤岛主:7分

电影文化研究者,选片人。

用梦来形容整个故事最为恰当,包括假爵士乐往事和可能是假的爵士乐以及所有向过往的致敬都是梦的组成部分。

 

23. 刘起:6分

电影学博士,电影杂志编辑

观影过程还是比较愉悦的,石头姐好美!歌舞片本来就是类型电影中最有梦幻特质的一种,《爱乐之城》更是卯足了劲制造这种梦幻感。好莱坞、美国梦、一见钟情、石头姐的裙子、高司令的眼神,所有因素都在邀请观众,进入这个华美又带着罗曼蒂克情调的梦。

然而,这个梦没有成功催眠我。爱情部分,除了结尾幻想中的一吻,其他都不够动人。歌舞段落视觉华丽,但节奏把控和场面调度依然有所欠缺,每一段歌舞到中后部分就开始失去吸引力。无论音乐节奏还是舞蹈的观赏性,跟《雨中曲》《蓬车队》《锦城春色》这类经典影片的歌舞段落还是有很大差距(《雨中曲》的歌舞我能看一百遍)。影片对梦想的态度也模棱两可,摇摆不定,试图加入对梦想的深度思考却最终流于肤浅。致敬影史的桥段,只能当做影迷的智力游戏,对于剧情推进和人物塑造,没有任何必要性。

 

24. 胤祥:6分

电影学者。

看了这部片觉得当年批《艺术家》批得太狠了,人家起码往歌舞片使劲了。导演根本没把这片当歌舞片拍(是的这是部关于爵士乐的音乐片也是导演擅长的),就不用提阿斯泰尔和罗杰斯了,那是欺负他们……不过片里抄《瑟堡的雨伞》和《人人都说我爱你》也有点太多了。归根到底,导演对歌舞片的假定性理解得太……有个性了吧,从叙事到用光都太写实,这样就导致那些形似歌舞片的段落怎么看都尴尬(石头姐这个水平真是离影后有点远,况且导演似乎真的不知道怎么把她拍好看点……看看伍迪·艾伦啊)。看在里面迷影情怀和cinemascope的面上,也就及格吧。奥斯卡要真给它那就是呵呵。

 

25. 黄文杰:6分

做书人,影评人

从开场到放映结束,我一直在深深地怀疑,这就是那部传说中的《爱乐之城》?主题烂大街也就罢了,偏偏还加塞一堆毫无想象力的温吞无味的情节,司空见惯的人物设定也就忍了,但角色互动明显没有激情和火花,也缺乏深层次的心灵撞击,突然反转的悲情结局更难脱刻意矫情之嫌,总归太对不起如潮好评和万众期待了。作为一部歌舞片,我既不觉得它的歌舞场面有多赏心悦目(实际上歌唱、舞蹈及编排、节奏、韵/旋律诸方面均无过人之处,更谈不上令人耳目一新),也不觉得它那肤浅的爱情故事能够打动人心,所以在我这,这只是一部充满了陈腔滥调的平庸之作,而已。

 

26. 胡续冬:6分

诗人,译者,随笔作家,执教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我认为这是一部被严重高估了的电影,除了包括开场那个堵车乱舞场景在内的几个很炫的长镜头,以及对爵士乐即兴自由竞争/协作本质的大力科普之外,几乎乏善可陈。当然你也可以说它展示了外国演员的多才多艺(石头姐的舞技不能算)。从剧本的角度来说,俩主人公都是“梦想”的符号,鸡汤的制式器皿,没有丰富、立体的人设,剧情也全是套路,这导致整部片子只能沦为没有想象力的梦想牌鸡汤。视觉效果虽然华丽,但有一种绷紧了的空虚感。叙事和歌舞段落的衔接有时候很囧,缺乏真正的“兴”而生拗歌舞。

 

27. 梅雪风:5分

媒体人,曾任《看电影·午夜场》创刊主编、《电影世界》主编。

有两种对理想的描述我是有共鸣的:一种是它讲述了理想的卑微,它是平庸者弱势者的救命稻草,他们除了理想身无长物,唯有通过此来获得生存的权力,以及更为稀缺的尊严。这种理想是带着汗臭味的,里面是夹着尘土与鲜血的,这方面的典型是《百万美元宝贝》,以及《喜剧之王》等很多周星驰电影。另一类是它讲述了理想的纯粹,它们是如登山者“山就在那儿”般的无因的冲动,它与世俗无关,与他人无关,当然也跟成功没有半毛钱关系,它们是我们生命中命定的渴望,即使万千人反对但你无法抑制内心的骚动。这种东西大概《云中行走》中有些微涉及,蒂姆·波顿的《艾德·伍德》里也能找到微弱的影子。而《爱乐之城》呢,我看到的是它把理想和成功混为一谈了,它说到理想时,总让我闻到铜臭的气息,而说到成功时,又有着文青根深蒂固的扭捏作态,以及美化一切动机的冲动。说到底,并不是命运弄人,也不是身不由已,欲望让他们走到了最后的境地,由于影片创作者并不承认此,于是影片也就只能止步于此。真正好的电影是需要有狠心的:你爱你的主人公,但你仍然不留情地展现出真实。

 

28. 吴李冰:5分

常用笔名LOOK,影评人,《虹膜》电影杂志编辑总监。

我最大的不满是歌舞部分,一个是太少,另一个是歌舞的功能更多的是与所谓致敬、迷影情结相关,梦幻感并不强烈,而非关歌舞的现实是如此功利残酷。女主角结尾部分回到昔日工作过的咖啡馆,心态简直如成王败寇一般,对于名利、身份、地位珍视到如此夸张地步令人匪夷所思。瑞恩·高斯林是影片另一大败笔,肢体语言呆板,跳起舞来僵硬如傀儡木偶。

 

29. 开寅:4分

法国巴黎索邦大学电影学博士,电影理论学者。

我之所以喜欢上看电影就是为了能不沉入这样个人欲望驱动的华丽催眠式成功世界。

 

30. 赛人:3分

影评人。

它以一种空降的姿态,通过篡改记忆去抒发人生如若重来的浮泛感慨,没心没肺地与音乐、爱情拉开了距离。再试图去讲解理想与成功或渐近或疏隔的关系,怕也只有张口结舌的份。纯正的爱情只适合勇敢且富于牺牲精神的人,只有他们才配。说回到理想,太多人对未来的愿景,只是从一个物质流经到另一个物质。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