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小学三书”演讲录(一)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09-12 16:44:49


       2015年讲于北京,感谢北京师范大学赵明兄整理。

       我们首先简单介绍一下章太炎先生,太炎先生是余杭人,余杭抱着杭州,具体一点说,太炎先生是余杭仓前镇人。仓前镇最有名的一个是章太炎先生,还有一个是羊肉。余杭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地名之一。太炎先生师从俞曲园,曲园先生也是德清县乾元镇南埭村人。曲园先生是太炎先生的老师,但现在很少人知道曲园先生。我前几天到德清去的时候,本想打辆车到曲园故居,但司机说没听说过。我又再打了一辆,司机还是说不知道。我只能换句话说:“俞平伯故居知道吗?”司机想了许久,说:“哦,晓得,是俞伯平,不是俞平伯。”所以说,实际上大家都不太知道曲园先生,他的曾孙俞平伯名气稍微大一点,为什么说稍微大一点?因为本地司机尽管晓得,却把他叫成“俞伯平”。而章太炎先生在那个年代名满天下,但现在知道太炎先生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不像钱钟书先生有《围城》,大家都知道,太炎先生没有写《围城》,名气越来越小也正常,所以说,我认为做学问的人最好写本小说。


       前几天我看到一位同学的提问,说:章太炎先生的小学跟革命有没有关系?我不能肯定地说小学跟革命有必然的联系。中国传统读书人信奉《大学》“三纲八目”,一出来就是“治国平天下”,或者说“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当然也有不一样的人,但总体上来说,这样的人多一点。,一般来说有两条路,要么走正规的仕途,要么革命。大部分读书人开始都想走正规的仕途,走得通最好,走不通就革命。干革命的就是黄巢、宋公明哥哥、洪秀全这一类人物。但有的人仕途断了也不革命,安心做隐士。学问跟革命到底有没有关系,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太炎所生活的浙江地区,是反清复明非常重要的一个基地。我们可以参考一下《鲁之春秋》、《罪惟录》之类,这些书上记载的抗清志士基本都是浙江人。章太炎先生从小所受影响非常大。所以说太炎先生小学跟革命有没有关系我们不好说,但跟地域文化传统肯定是有关系的。说起学问,同样生活在浙西地区的王静安也是学识渊博。虽然王静安先生也在这一带地方出生、成长,但他就不是搞革命的人了。,但后来读书的兴趣超过了从政的兴趣,也就不再介入政局,静安先生大概就属于这一类人。


       太炎先生出生于1869年1月,现在来说应该是摩羯座。我有一个朋友经常说摩羯座的人一生劳碌,这个说法放在太炎先生身上比较有道理,他一生确实劳碌异常。鲁迅先生说太炎先生“七被追捕,三入牢狱”,可见摩羯座的人确实坎坷。太炎先生晚清时候因为革命而被开除出族藉,家谱上被除名。1927年,,就是不承认他是浙江人了。当时有一个公告是浙江省政府委员会发布的,内容就是开除太炎先生。我们现在讲鲁迅先生不喜欢杭州,原因很多,但跟这个事件可能很有关系。所以郁达夫要移居杭州时,鲁迅写了一首著名的诗——《阻郁达夫移家杭州》。鲁迅先生不喜欢杭州,虽很难确定缘由,但跟太炎先生被开除可能很有关系。我们在研究鲁迅先生写作此诗的心态时可以去了解一下太炎先生的经历,这可能会有研究益处。


       那么我们接下来就开始讲《小学三书》,今天讲《小学答问》。《小学答问》是太炎先生1909年作的,《新方言》是1908年所作,《文始》是1910年所作。这三部书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他的小学思想。过去常说小学为经学之附庸,太炎先生把传统小学发展而为语言文字之学,不再是经学的附庸。作为一个语言文字学家,太炎先生的成就显赫卓著,但比较集中就是这三部书。我没有认真读过这三本书,纯粹翻翻而已,很惭愧。我们家乡话说懒的人吃萝卜,剥一节吃一节,勤快的人剥完皮再吃。我读太炎先生的书基本上就属于前者,说得不对,请大家随时批评。我们今天讲的《小学答问》这本书量很少,一共123条。现在中华书局在重新整理单印本,是我的朋友朱兆虎先生做的。我用的这本是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没有标码,中华书局出的是有标码的,大概是123条。123条实际上量是很少的。现在经常说“体大思精”,但太炎先生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体小思精”,这本书体量非常小,但是精彩纷呈。这本小书,放在我手里,可能要写几十万字或上百万字的量,而且不一定能写得这么好。(待续)


打 赏

打赏

看心情,长按二维码,识别,可以打赏

✄ 图片素材来自自拍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