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行:一个被玷污的行业 已不再是温文尔雅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01-18 15:04:08

点击蓝字古玩古董收藏论坛关注

即将开通【藏品直播】栏目

以视频直播形式,展示您的收藏

没有门槛,都有机会,敬请关注


据说古玩,在三百六十行中排行老二,历来将它看成仅次于当官走仕道的行为。这不光是从其获利之丰而言,主要是指它所涵盖的知识面之广,内容之丰富,接触人群之高端。以前,玩古之人群非富即贵,非普通百姓所能染指的。因此,凡古玩行的掌柜,必须具有很丰富的历史知识,文学知识,美学知识等等,还要有很锐利的眼光。


民国之前,开古玩店的老板大多不是世袭就是藏家。他们都属于儒雅的知识阶层,交易中,说话谈吐温文尔雅,不开口报价,只在宽大的袖管中互相掐指论价,说明对所要的东西相互认知颇为接近,卖家出三个指头,买家不会将三万误判成三千。店老板对自己的宝贝判断颇准,同治的绝不会说成嘉庆的。当然偶尔失眼也属例外。被买家捡了漏也羞于张扬的,只好自认倒霉,而买家一旦付了钱,是真是假全认了,绝不存在退货一说。

 

那时的古玩店交易是一个方面,更多的作用是文人雅士畅叙幽情的场所。一杯清茶三五同好把玩切磋,一坐一天,叹人生之短暂,光阴之匆匆···

 

而如今,很多开古玩店的老板竟然是文化很低的阶层,有的原来是摆地摊谋生的,积了几个钱租个门面也开起了古玩店。有的对自己店里的商品连名字也报不准,有的虽能报出名字,但根本弄不懂此为何物,更弄不懂此为何朝何代之宝贝,他们进价五千,估量是否能卖八千一万?如遇到慷慨的客人,多卖个三五千则是自己的运气,今天进了货最好明天就能出手,而那时候古玩老板进了货绝不急着出手,必须弄懂弄清它为何朝之物才会定价。现在古玩店里完全像百货商店的商品,这个本来是颇为高雅的行业被彻底商品化了,完全玷污了!

 

有一次,在上海某古玩城,一个康熙青花弦纹长颈瓶搁在一家店的玻璃橱内,買家先后去了两次,每次店主报价都是60万,到代的官窑器,报这个价一点不过份。但买家总想便宜些,第三次去时,作好思想准备,如能打个六到七折就成交了。没想到,当再次问价时,店主竟然报出了二十六万的低价。買家内心笑晕了,说明他对自己的东西一点认知度也没有。猜想:起初有眼力的人给他点拨过,到代货,让他不要太低价走,放了一段时间没人问津,心里发毛了,可能又遇到个外行贬了他几句,他心里更没底了,所以一下子自己砍了三分之二的价。类似这样瞎捣腾的店主比比皆是。店主的眼力如此,其货架上的东西可想而知,我们常说“东西跟着眼光走”,因此出现摆在古玩店里,真正到代的东西少之又少,大多是新徦破的现象。当然,对于有眼力的藏家来说这是好事,免不了偶尔能捡到一二件漏,但对于想涉足此行的买家来说成了雷区。

 

因此现在很多人说“书画、瓷器的水太深,不敢涉足”。确实如此,东西跟着眼光走,你想,开古玩店的群体的眼光如此,怎么找得到到代的真品?我曾天真地呼吁过:“古玩城要设立严格的审定小组,开店的所陈设的古玩必须先审核小组审定过才能允许上架。”后想也觉得自己的建议幼稚可笑,如此,哪家古玩城还有摊店进驻?古玩城经营者看重的是店位的出租率,只要有人租,他们就签约,管你卖的什么东西,只要不经销毒品就成。

 

卖家如此,买家也不例外。由此,我又想到为什么国外,一些知名的大拍公司对中国古陶瓷的选拍上只注重“传承有序”,因为他们瞄准的对象不是那些颇具眼力的藏家,而是那些财力浓厚的老板。这些老板没有精力去钻研藏品的真伪之分,他们较相信有传承的故事。他们愿意花钱买故事,也以此炫耀故事。至于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他们弄不懂,也无心去弄懂它,一些拍卖公司以优美的故事为佐证的鉴别方式正好符合这群土豪的炫富心理,两相一拍即合。其实,稍有历史知识的人想一想,历史上有多少大藏家在收藏宝贝时以听故事为标准的?

 

    所以,在一切向钱看的现今社会,哪儿还保留着一方净土?古玩行作为三百六十行的第二行,岂能幸免于难?




长按二维码关注后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即可进入 古玩论坛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