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了,想念爸妈的表情包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3-14 10:16:40


春节假期结束了,难忘的有故乡的年味儿,独特的美食,还有爸妈的老年表情包。



“十五岁的时候我跟你一样追赶流行,但五十岁我开始热爱俗气的一切。你觉得是我老了吗?不,我只是一如既往的热爱十五岁时喜欢上的东西。”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


去同学朋友家玩耍,时常能发现许多家居同款:床单、窗帘、挂钟;和爸妈网上聊天,他们爱用的表情包也都是闪闪亮亮的特殊款,让人“感觉十分酸爽”。从社交网络的表情包,到一些家居摆设,甚至还包括服装、发型……


我们已不难发现,中老年的审美格外雷同。而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爸妈那代人如此“跟风”呢? 


爸妈们的审美取向惊人一致

 

与“宁可孤独地死去,不愿雷同地活着”的这代年轻人不同,我国中老年的审美取向总是惊人地一致。


比如,粉色打底,着上大只牡丹花的床单,因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所以被誉为“国民床单”。



又比如,家里背景墙上的中国结,他们对这只红艳艳、亮闪闪的装饰物情有独钟。



以及,电视、空调的工作服——防尘罩,搞得乍看上去不知何物,十分金贵的样子。



再比如,与父母微信对话时经常蹦出来的“中老年表情包”,看一眼就不能忘记。

 


甚至有媒体列出了一份国民同款白名单:“民光牌”被单、“北京牌”电视机、“三角牌”熨斗、“蝴蝶牌”和“飞人牌”缝纫机、“海鸥牌”照相机、“回力”球鞋、“永久”“凤凰”和“飞鸽牌”自行车、“上海牌”手表……这份散发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工业名牌的清单里,若到今天想冠上“国民”的名号,势必还要再加上“中老年表情包”。


有人将中国人的审美分为呈金字塔状的四种层次,最底下一层叫“艳俗”,第二层的美叫“含蓄”,第三层的美叫“矫情”,最高层的美叫“病态”。认为“艳俗”那一层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这里的“艳俗”主要指色块明艳,设计简单,这种审美通常还伴有喜庆、敞亮、发光的特质。而这种审美取向在父母这代中老年中有着最集中而庞大的受众群。 


物质匮乏:没有更多选择下的“统一”审美

 

本文讨论的中老年人泛指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成长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那一批,造成他们审美雷同的原因与其成长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在那个生产力发展缓慢的年代,并不是他们不想有更多样的审美,而是选择的余地几乎为零。

 

在1956至1980年,物质生活相对贫瘠,10年甚至20年还是那个花色的物件。那时几年都不会更换一个床单,拥有一条新床单、新衣服、新裤子就像现在拥有一个苹果电子产品一般骄傲和兴奋,谁家若是结婚,要家家去凑布票给新人做被、做衣服。

 


可能让现在物质充裕的年轻一代难以想象的是,过去买衣服、扯被单都要凭票采购,全国的棉纱、棉布供求十分紧张。1954年9月,国内实行了凭“布票”限量供应棉布。这种统购统销、凭票购买的制度一直持续到1983年底,当时由于化学纤维、合成纤维的大发展,使得纺织品产量大幅度增长,民众才终于不用为穿衣发愁。

 


在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生产布料的就几家厂子,所以几乎所有人家里的床单、被面、手帕,甚至是衣服,都是一样的花色,“撞衫”是一种极普遍的现象。

 

在实行布票制度的年代,仅有的布料也只够做套衣服:北京每人每次发放17尺3寸布票,刚够成人做一套蓝布制服;严寒的哈尔滨每人每次24尺布票,可做一套棉衣;温暖的南方城镇每人每次7尺4寸布票。在60年代,3年自然灾害时期,人们为了能将一套衣服穿上好几年,当时几乎所有人都选择中性的朴素颜色的布料。


若遇到结婚等需要大量布料的时机,亲戚朋友还要去凑票。如此一来,在温饱这样基本的生存面前,人们对花色、款式的追求自然是排不上的。

 

有限的布料供应已经在上游控制了民众的审美选择,偶有在那个年代视为“漂亮”的布料,售价还极为高昂。长春,1974年,王女士当时的月工资只有17元,每月还要将大部分工资上交给父母。那时,她被缎子被面深深吸引。“缎子被面的颜色非常鲜亮,上面印着一只只展翅飞翔的凤凰,特别漂亮。”



为了买下心仪的被面,她整整花了一年的时间才攒够了买料子的70元。70元的售价与17元的月工资相比,的确十分高昂。可能无异于现在的小姑娘攒钱买爱马仕,而20年后她们会觉得爱马仕不好看吗?同样的,当时付出的切身实际的代价也为那代人的审美烙下了深深的记忆

 

到了1970年代末,国内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但总的来说,70年代末、80年代初,基尼系数处在0.3以下,居民收入没有很大差距,审美模式仍旧较为固定,牡丹花等简单大方的图案还是最受欢迎的。“国民床单”也在那时风靡全国,几乎是每个新娘的必备嫁妆。 


美学教育缺失:宣传画陶冶下的一代


中老年即我们父母这一代审美的雷同也拜当时的美学教育所赐。遍地浓墨重彩的宣传画、,数量寥寥的影视剧,基本是那代人审美的启蒙。

 


学术界认为,,美育一直未被学界、教育界所重视,即父母那代人的审美形成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并不大。而且由于历史原因,可以说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基础美学教育几乎为一片空白。但是他们却受到了当时的宣传画报、影视的深刻影响。 


当时宣传画的主要功能是提振精神,传播政务。宣传画的特点是形象醒目、主题突出、颜色饱满,并配有大号字符做简单口号说明。此外,它还常用红色、绿色、黄色等基本色,饱和度十分高的颜色绘制,传达出喜庆、丰满的感觉。这些大块字号、五彩缤纷的传统也延续到表情包中。

 


过去虽然影视剧十分有限,但演员双目如炬、意气风发的形象也深入父母心中。在当时农村地区集中播放的露天电影,是堪称奢侈的文娱享受。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目不转睛看电影的记忆,时至今日仍能引发父母那代人的共鸣。而电影中主旋律、正能量的句子也让他们记忆犹新。与那些句子相仿的语录、心灵鸡汤在中老年表情包中屡见不鲜。

 


此外,在过去崇尚集体主义的年代,父母们极为从众,这让他们寻求到新的情感归属,一种趋势的流行极易扩大到整个群体。除了表情包和国民用具,广场舞的风靡也是很好的例子。当人到中年过上较充裕的生活后,用他们认知中代表幸福美好的事物来表达生活的朝气,就成为了新的潮流。


当然,也有人提出,中老年表情包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样子,与父母年纪大、视力下降也有很大的关系。毕竟,我们不能强求他们去使用看不清写了什么的表情包和别人聊天。

 


事实上,不仅仅是中老年审美雷同,我们年轻一代的审美虽然变得多元化,但依旧摆脱不了大潮流的裹挟。否则就不会有淘宝爆款、一字眉、网红脸的产生了。


但所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坚持并自信地践行着自己的审美标准,可能不大众、不通俗,却很独特,这也为美的诠释提供了更多范式。用“优劣”来评断他人的审美或许并不恰当,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群体都有专属自己的审美,做到自知、自信、自得便足矣。





本文原发于财经网(ID:caijingwangwx),经JIC投资观察编辑加工。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JIC投资观察立场。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