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尽力讨好,却都没有回报?|冷落自己的讨好者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04-13 06:47:32


一位朋友跟我们说:“以前我接触一群新的人的时候,我都会忍不住去想,他们会不会喜欢我?我怎么才能让他们接纳我?”


在我们眼里,这个朋友人超级好,总是努力让身边的人都开心,让大家都喜欢他。无论你有什么事情请他帮忙,他从来都不会拒绝,甚至他经常因为帮别人而耽误自己的事情。


后来他坦诚地说,他并不是乐于助人,而是习惯性的讨好别人。曾经的他是一个讨好者(People Pleaser)。




讨好者长什么样?


心理学家Susan Newman指出,讨好者活在别人对他们的期待中,不停的追逐着别人对他们的认可,为此他们愿意去做任何事。他们总是将他人的需要摆在自己之前,即使对方的要求不合理,也会硬着头皮去满足。


讨好者通常会有以下特点

  • 可以敏感的察觉到别人的感受和需要

  • 就算牺牲自己的时间或是感到很疲惫,也要去照顾、帮助别人

  • 无法拒绝别人的请求

  • 不愿或不敢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

  • 害怕自己会给别人添麻烦

  • 随波逐流、从众、不表达自己的想法




每个人都希望被需要,被爱,被接受,也都会时不时的做出一些讨人喜欢的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是一个讨好者。


讨好者之所以会像上瘾一样不断讨好别人,其行为背后隐藏着一个最大的动机是:期望他所讨好的对象,能够给予他相应的回报就是所谓的互惠原则:我对你这么好,你应该也会对我好。


讨好者一般不会、或是不敢直接表达自己对别人的需求,他们用行动、付出、讨好来暗示别人,期望别人对自己好,给予自己回报。这也是他们内心敏感的表现,他们能敏锐的察觉出别人的需求,因此他们也认为别人也都像他一样,能够察觉到他的需求。而抱有这样期待的讨好者们,注定是要失望的。


讨好者也常常不愿表现出自己的负面情绪。因为他们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所以总是试图保持愉快、乐观、善良的正面形象,来维持自己的「好人缘」。




这些讨好者看上去是最可靠的朋友,最贴心的爱人,最尽责的员工,似乎全世界都对他们很满意,但惟独,这些讨好者冷落了自己。


为什么我会变成一个讨好者?


  • 需要别人来肯定自己

    讨好者往往是空虚的,他们渴求别人的关注和赞赏来填补内心的空虚。他们的情绪、安全感和自尊都基于别人的认可。讨好者无法认可和欣赏自己,他们只能通过别人的正性评价来形成自认为良好的自我概念。

    只有当他们被别人接受、被需要、被赞赏的时候,讨好者才会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


    • 没能充分感受到“无条件的爱”

      很多讨好者的童年都只感受到了“有条件的爱”。只有当他们听话时,父母才会表扬他们。如果他们所做的不合父母的心意,父母会不满、生气。当他们明显违背父母的要求时,甚至会受到责备和惩罚。

      长此以往,为了得到父母的爱,避免被拒绝或抛弃,很多孩子试图变“乖”,而“乖”意味着按照父母的要求行事。他们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想法,转而去努力实现父母对他们明确提出的、或隐含的期望。

      渐渐地,他们就学会了通过迎合别人来获得爱,同时也形成了错误信念:我是不可爱的(unloved),我不值得被人无条件地关爱



    如何停止讨好?


    • 承认并了解自己正在讨好

      意识到自己正处于讨好模式中,是停止讨好的第一步。尝试列出自己曾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讨好别人?讨好时自己的感受和结果又是怎样的?这可以帮助讨好者在以后碰到相似情境时,给自己一个警示。


    • 关注自身,设置边界

      试着察觉自己的需求,而不是他人希望你怎样。但如果一开始你就问自己“我想要什么”,可能太难回答。从简单的小事开始,尝试去做一件自己一直想做,但又害怕别人不喜欢的事情:比如换个发色,但前提是这件事是你自己真正想做的。

      当别人提出不合理请求时,讨好者通常感觉自己不得不答应。但要知道,拒绝是每个人的权利。甚至当你说不的时候,也不用费心思找借口,试着陈述自己“不想或不喜欢”这样做。

      你自己的感受比别人的需求和感受更重要,这并不是自私。讨好别人而放弃自己的边界,别人也不会因此而喜欢和尊重你,所以把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摆在首位,是很重要的。




    • 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自我确认

      解决讨好问题的核心是自我确认(Self-validating)。自我确认是一个逐渐认识到,并接受自己的内心体验、想法和情感的过程。讨好者所缺乏的,正是看见真实自我的能力。

      心理咨询会给他们提供一段安全、稳定的关系。在这种安全的环境中,咨询师不会对来访者提出要求,更不会离Ta而去。来访者可以在此探索自己行为背后的原因,摆脱对于外界赞赏和认可的依赖,认识到自己作为独立的个体也是值得被爱的。


    文章开始提到的那位「好好先生」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挣扎和转变。

    他对我们说,现在再遇到一群新的人时,他首先想的是:我会不会喜欢他们?”




    我们筛选出了擅长讨好问题的6位咨询师,他们能给你一份支持性的关系。


    你可以在阅读原文中,联系到他们。


    也希望你将这篇文章分享出去,让更多人通过心理咨询,调整和自己、和他人的相处模式。





    胡蘋  (上海)


    简单心理认证
    注册系统咨询师



    动力取向的理论框架试图理解”讨好的行为模式”是在防御由于担心在关系中被抛弃,被批评指责,不被喜欢所产生的羞耻,害怕,愤怒等一些列情绪体验。


    “讨好者”既希望得到他人的接納,同时又隐藏起绝望,以感觉到与他人是有联系的。我的工作是尝试跟来访者讨论这些情绪与愿望背后的意义,帮助来访者以新的方式思考自己。




    钱仁琳  (台北)


    简单心理认证
    台湾谘商心理师


    我在实务工作上常碰到这样的来访者,讨好型的人有可能是从成长的过程中学到用讨好他人的方式来维持別人给他的爱不要消失。


    我主要会从修复童年时期矛盾的依附关系着手,协助来访者分开原本混淆在一起的父母与自己的感觉,打破旧有的互动模式,借由催眠的帮助让自己深层的需求被认可、有机会发声。同时我也会与来访者做实际的行为改变练习,让内在的变化真正可以落实到日常行为举止上。




    许新颜  (深圳)


    简单心理认证
    国家二级咨询师



    为什么要讨好?因为在ta成长的经历中,仅仅学会了这样一种与人相处的方式。


    咨询象一个模拟的实验室,我允许ta把讨好带入咨询室,带进咨访关系。我可以停下来,和ta一起去感受讨好带来的情绪和感受:是委屈?是伤心?是难过?是愤怒?所有的情绪和感受都可以在咨询室里呈现。同时让ta有勇气尝试用非讨好的方式和我相处。




    王卫民  (北京)


    简单心理认证
    国家二级咨询师


    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有无意识讨好行为的来访。在和此类来访者工作中,来访者的移情和咨询师的反移情经常悄悄地左右治疗关系。


    我会通过和来访者讨论这些突破设置的反移情,使其在咨访关系中会体验到,不需要讨好,也可得到无条件的关心。同时帮助来访将在咨询中的体验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从而,改变原有的讨好模式,提高他们的自尊水平。





    简单心理认证

    国家二级咨询师


    在我的工作中遇到过不少这样的来访者,委曲求全,却并不能营造满意的人际关系。


    我通常会和来访者一起去探索这种人际模式背后的心理需求、成长背景如何影响这种模式的发展、它在当前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和我的关系中如何呈现等。通过重新审视、体会和理解这个过程,探索新的应对方式,帮助来访者发展出更平等、自在的人际关系模式。




    刘月 (北京)


    简单心理认证

    国家二级咨询师


    很多讨好者的童年都充满了来自重要他人的否定,使得他们的内心缺乏对自我的认同,因此持续需要获得外界的认同。在获取外界认同的过程中,他们又逐渐忘记了自己。


    在咨询中,我会和讨好者一起去摸索和确立最本真的那个自己,用无条件的关注和接纳陪伴那个委屈了多年的本真自我,慢慢的发展壮大。







    公众号原创文章归简单心理版权所有

    任何组织,机构和个人不得擅自转载和二次修改

    转载请联系:media@jiandanxinli.com 



     希望这里,是你的一个新的开始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