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处处是直播,哪有时间去彩排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0-11-17 09:53:07



.......... 1 ..........


我曾经是一个很怕上台的人。


小时候钢琴考级,从来没有拿过“优”,每次都是“良”。无论我在家里准备地多么充分,谱子背地多么熟,曲目弹地多么完美,到了考试台上我总会出错。不是弹错一个音,就是节奏突然变得慌乱,要不就是忘掉一整节的旋律而直接跳到下一章节。


用我爸的话说这是“心态不好”,用老师的话说这是“台风不扎实”。总之,在好不容易拿到10级证书之后,我就再也没有登台演奏过钢琴。


更不要说上台演讲。面对台下黑压压的一片人,我大脑一片空白。曾经也参加过学校里的演讲比赛,登台的一刹那准备好的台词就忘得一干二净,说话前言不搭后语,窘迫地不行。


童年时怯场的阴影一直伴随了我十几年时间。每当我参加文艺晚会或者旁听演讲分享,看到那些在舞台上滔滔不绝妙语连珠的人,我都特别羡慕他们。羡慕他们能够潇洒自如地面对各种问题,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掌控全场。


我一度以为这是天赋,有的人天生就适合在舞台上光芒万丈。我以为我一辈子都不可能成为那样的人。




.......... 2 ..........


这个想法发生改变是在我毕业以后,参加工作大概两年的时候。那次我被老板Liya 姐派去给客户做Presentation.


在那之前我从来没有直面过客户,最多只是平时工作里发邮件和打电话,做一些案头工作。第一次面对面的沟通,我心里虚的很,更不要说去给客户讲方案。


在得到这个消息之后,我像去打仗一样做了许多“战前准备”。比如把PPT的每一页都预先设计好台词,穿着打扮的衣服对着镜子换了一套又一套,讲话的声调语气模拟了一遍又一遍,心里预想客户到时候可能提到的问题。我做好完全准备,只欠东风。


可第一次就出师不利,我搞砸了。


那天我刚进客户会议室就傻眼,一屋子十几号人都默不作声,最远处正襟危坐着客户的大Boss, 一脸威严地望着我们。这突如其来的严肃气氛让我不知所措。等同事帮我调整好电脑和投影仪,用手戳我告诉我提案开始了,我才缓过神来。


那一刻我大脑一片空白,之前准备好的台词和动作手势全都忘得一干二净,更不敢看远处大Boss 的脸,害怕看他一眼我就会忘一段东西。


所有万全的准备就在进会议室的一刹那溃不成军,就像小时候我上台弹钢琴时一样。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PPT 磕磕绊绊地讲了两页,旁边的同事看不下去了赶紧帮我接过话茬,代替我完成了下面的演讲。


回来的路上我懊恼不已,发消息给Liya 姐,说我搞砸了,给team 丢脸了。


过了许久她发过来一条消息说:早料到了,故意派你去的。




.......... 3 ..........


后来我才知道,那次会议只是走个形式。客户早就和我们达成了一致,确认使用我们的方案。而那天客户的老板其实是对我们来之前的另一个会议很不满意,所以一直板着脸,并不是对我们有什么成见。


Liya 姐早就知道这是个无伤大雅的演习,所以把我派出去“练兵”。


“做我们这一行,你不能一辈子都躲在幕后,不能永远都是还在准备的状态。现在你还有时间去rehearsal (彩排),可越往后走,你越没有时间去做准备,因为你要面临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会越来越多。”


她说的没错。Liya 姐随机应变的本事我亲眼见过,叹为观止。


那次我和她在去客户公司开会的路上突然收到消息,被告知说客户大老板临时决定参加这次会议要听一个方案,并且还得是全英文Presentation.


而我们手上的这份方案只有中文版,而且还没来得及仔细看过。但时间紧迫,顾不得埋怨对方临时告知打乱我们的原有计划。Liya 姐马上打开电脑,在火车上开始翻译起方案PPT 来。


从上海到杭州一个多小时,Liya 姐聚精会神地把40多页的PPT翻译完,再在出租车上从头到尾过了几遍,然后就带着我直奔客户公司。


她的Presentation 从头到尾一气呵成,对方丝毫察觉不出我们是在来开会的路上临时翻译的方案,临时准备的演讲。


那时起,我特别想成为像她那样的人。




.......... 4 ..........


后来随着工作经验的增长,抛头露面的机会越来越多。


我也开始反思那些在台上能够灵活自如,随机应变的大神是如何做到的。我以为只要在台下做好充分的准备,台上就能万无一失。但经历过无数次的现场之后,让我意识到无论准备地多好,现场意外的突发状况总会给你一个措手不及。


提案时被客户突然打断,一个被忽视的细节被重新提起不断追问,现场音响设备出现问题,观众情绪不高涨,约好的嘉宾临时有事不能来......


上台之前,永远不知道台上会发生什么。前期做好的彩排预演,很多时候是已经预设好的情景模式,可生活不会每次都按照你想好的剧本来演。


彩排,仅仅是为一次登台所做的准备。成败在此一举,毕其功于一役。


但如果只有在临近考级的时候才会刻苦练琴,只有在临近演讲的时候才会认真彩排,即使做好了,也只是临时性的突然提升。就像英语考试之前我们都会努力去背单词和习题,但考试完以后就基本忘得差不多了是一个道理。


我们大多数人都把“上台”当作最终的功利目的,而不是成长学习的必经。




.......... 5 ..........


我喜欢看武侠。在许多武侠小说中,武功的最高境界都会提到一个概念:无招胜有招。


起初我百般不解,后来我逐渐明白。所谓无招,并不是没有招数,而是没有固定招数。是活学活用,见招拆招。


无招比有招更难,因为没有预设好的规则路数,一切都是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而调整自身的应对。


这跟上台的道理是一样,没有百试百灵的套路模版。每一次都是现场直播,考验的是平日里的积累,而不是上台前的临时彩排。


曾经看过高晓松的一段访谈,主持人问他如何在节目中能够一直处变不惊,妙语连珠。他谈到自己年轻时候的游历四方,遍读稗官野史,中外名著。他在节目上的有趣并不是故意为之,而是本性使然。有时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也能信手拈来中西文献予以佐证。他在生活里就是一个诙谐幽默的人,台上展示的只是他真实面的几分之一而已。


真正胸有成竹的人,无论是否要登台都会做好准备。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平时的点滴积累比上台前的临时抱佛脚更显重要。


害怕上台演奏,就把每次的练习都当作表演演奏;害怕上台演讲,就把每次和别人交谈的机会都当作登台演讲;害怕在客户面前Presentation, 就把每次内部开会的同事都当作客户的老板。


把“登台”作为人生的常态,把常态下的得失作为真正登台时会遇到的意外和教训,把每一次面对观众的机会都当作现场直播。只有让自己时常置身于“登台”的状态,你才不会害怕登台。


就像我惊叹Liya 姐在开会前几个小时,能够在火车上把方案改好,再从头至尾记熟于心。她不止一次做到过这样临危不乱,而在这背后是十几年扎实的工作经验和见识过无数大场面的良好心态在支撑。


难怪我问她诀窍是什么时,她爽朗地笑到:


“我亦无他,唯手熟尔。”


共勉 。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